北落师门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教师实践案例自我反思与总结

除了应付研究生作业以外,其实自己也蛮想写一个文章来总结一下自己这两年来在教学上的跌跌撞撞已经可能获取的一些感悟吧。

“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区别

首先其实我要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在高一上学期,让我带了两个“尖子班”和两个“平行班”。这让我有机会来横向比较这两个比较典型集体之间的差别。当然就这样说优生和差生不是很恰当的说法,我们这里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划分。除此之外,知乎上面一个关于为什么中小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原因的问题也给我启发很大。

那“优生”和“差生”的区别在哪儿呢?

首先是基础差别

“优生”和“差生”的初步甄选显然是通过初升高考试来进行划分的,虽然这个考试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是至少这是学校对“优生”,“差生”进行划分的第一道标准,造成的后果就是“优生”明显具有更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大部分“优生”还具有更好的思维能力和更强的记忆能力。这就造成“优生”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要更快一些,同时也具备更好的面对陌生情境进行分析的能力。当然显然光有良好的基础和出众的思维能力还不是能够成为优生的全部条件,很多学生从优秀的成绩大幅下降的也大有人在。那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成长呢。

最重要的自制力

在知乎那个关于中小学成绩优秀原因里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回答是:“其实感觉当时也没怎么特别注意,只是把该做的作业做了,以及把该听的课听了。然后成绩就这样了”。我相信这应该可以引起不少人共鸣,因为当年我就是这么个学生。但是事实上,尤其是在“平行班”里面,作业能够按时按量完成的其实仅仅只在少数。对于这部分学生,课是没法听的,作业自然是没办法做。每天干的事情就是课堂上听天书,课下心情好抄点,心情不好抄作业都懒的做。对于这样的学生,及格都已经是遥不可期的事情,成绩优秀又能从何说起?当然从我这两年的教学中可以欣喜的看到。真正做到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的学生就算不能成绩优秀至少也是成绩在中上游位置。当然对于部分“优生”而言,除了做到自我约束以外还能做到自省,自我激励,那这部分学生我相信不光是在学校,就是以后在工作中也一定比较容易做到优秀的成绩。

生活经验

个人认为,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历,对于学科学习也应该有较大的影响。皮亚杰认为智力的发展(亦即知识的获得)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早在学生进入学校前就已经发生并且广泛存在。而那些善于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学生,相比其他不愿意(或者没有机会)动手,思考的学生,相当于自身具备了学习更高深知识的脚手架(以与生活比较接近的譬如物理运动学,化学锈蚀等)。从而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识。我相信虽然没有理论依据,但是这应该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好学生中,乡镇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会具有更好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而城里同学虽然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手段和素质相对更高教师的教育,却常常沦落到“差生”行列。

内源动力

翻看知乎的问答,可以发现有不在少数的人只是因为当年喜欢某个人而奋发,踏入“优生行列”。“只是希望能和她报同一个学校”。这里不得不提到学生越来越缺乏的改变自身的动力,越来越缺乏的所谓的学习动力。我曾经在班上问过学生,关于为什么要到学校来,关于人生的理想,固然一部分学生因为害羞不愿意回答。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他们脸上的不以为然。对老一辈学生来说,迫切改变自身的状况成为了最大的学习动力。而对于新一代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衣食无忧,导致没有任何改变自身的期望,动力。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校没有任何学习的欲望,动力,从而沦为“差生”。从我这一学期的观察来看,“优生”除了一部分学生的上述的强烈的改变自身的欲望以外,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于对于某些学科的强烈兴趣,或者强烈的在学习上表现自己的欲望,从而导致了自身的学习动力。当然一开始提到的那部分“因为爱情”的学生能够将爱恋的动力转化为自身进步的动力同样跃升于“优生”行列。

持之以恒的坚持

从我的观察而言,“差生”与“优生”一样同样存在考前焦虑考后沮丧各种心情,在考前以及考试后突然奋发向上的也不在少数。但是这部分学生其实并不明白,或者说明白了却缺乏对应的执行力。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的道理,学习成绩也不是一天就能搞好的。这部分学生虽然可能因为一时注意到成绩低而懊悔从而奋发,但是却从来不能持之以恒,可能考前一周和考后一周还想着早上6点30就起来背单词,但是没坚持到一周就恢复到以前的懒散,心不在焉。如此的一曝十寒,只能导致一个结果:你看我努力了成绩也提不起来,所以这个没办法啊。所以我还是打瞌睡去吧。这部分学生最喜欢问的问题是:老师如果我把这些方程式都背好了能考多少分?老师我把这个题弄明白了能考多少分?殊不知真正考试中各个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单个知识点的突破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考试成绩的提升,同样对学生整体的学术素养提升也同样微乎其微。

教师的角色

我相信在真正进行了比较长时间教学活动以后,我们肯定不会认为,老师肯定不只是简单的改改作业上上课。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限于此,那么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呢?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我认为教师应该扮演好如下这些角色。

教学内容的制定者

我觉得作为教师所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最传统的工作在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要明确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如何来教。首先是内容的选择,说的不好听一点,我们的教学工作主要是面向高考,所以一开始就是为考好高考而服务的,因此明确高考考什么才能明确我们教什么。这是很无奈的事情。而在全面推行新教材以后,对每一本,尤其是必修一,必修二这两本大而全的教材的教学深度把握上,也成为重中之重。当然因为大部分老师是从旧教材过渡过来的,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因为讲的较深而导致教学进度无法完成,同时因为期望较短的时间完成较深的内容完成导致教学内容巩固不够,从而导致学生模模糊糊晕头转向。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待必修一,二的比较合理的方式应当是只讲授课本上知识不做过多拓展甚至不拓展,以较快速度完成新课教学而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巩固上面。从定位上来讲因为必修一,二是作为基础知识普及的课本出现,只有切实做好基础知识巩固才是对以后教学的最好的铺垫。如果试图加深内容导致时间不够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消化巩固,用我们的话说叫“夹生饭”。由于新教材环环相扣的特点,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应该做到的是合理安排教学难度渐进,其实不光是在大方向把握上,对于小章节内容的把握上同样需要做到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面涉及到少量的计算训练,计算技巧的训练,从我的实践和前辈的指导来看,不应该过多过久的着力,而是应该在一次次训练中慢慢渗透,慢慢练习,熟能生巧,不能贪功冒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学生的计算技巧也不是一天掌握的。这里面比较需要注意的需要反复渗透的个人觉得应该主要用于计算的包括化学方程式中的元素守恒,主要用于方程式配平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和离子方程式中的电荷守恒。

教学活动的督导者

除了制定教学内容以外,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应该做好教学活动的督导。首先需要做到的自然是传统的批改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差生”的教育,做到这点远远不够,因为你会发现,大部分“平行班”学生作业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在这两年所见识到的,有通过人格魅力感染的,也有通过高压政策施压的。作为这两项都不具备的我,个人认为通过课堂上给予时间学生练习掌握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因为有的学生你不看着他强迫他,他真的是完全不会学啊。这也算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无奈吧。除了通过学生作业来反馈以外,通过课堂上练习的反馈掌握学生情况,并且督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途径。这里面还涉及到所谓的“极差生”的处理问题。这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没有。这部分学生个人以为保持他们不影响课堂纪律是底线,同时偶尔让他们来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习题,期于促进其改观。不过虽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对于某些已经形成习惯的学生,就算真要改变付出的劳动也觉对是无法想象的。发达国家的小班额的学生尚且不能杜绝吸毒打架,像中国这种大班额,尤其是我们学校达到了惊人的近80人一班的大班,执念于这类学生无外乎只能导致忽略最希望学习的学生,反而让这部分学生成绩不尽人意。所以,有些大话只能说说而已,或者说听别人说说而已。自己可千万别去践行。

学生学习的监督者

无论怎么说,青少年的自制力相对来说都偏薄弱,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监督,督促。在考试前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协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盲点,漏洞。时刻关注学生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某些学生积极反馈。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鼓励。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所必不可少的。从青少年心理特点出发,其实学生都是非常希望得到关注的,所以多花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解决学生疑惑,甚至于只是简单鼓励,交流从我实践的结果来看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当然交流不能仅仅是轻飘飘的一句:你很不错加油。而是应该从学生的作业,或者课堂习题入手,协助其分析原因,找出思维亮点加以鼓励。同时找出其中的漏洞,盲点加以点拨。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信服,真正让学生进步。

学科兴趣培养者

其实我感觉这个有点充数,凑字数的嫌疑。不过我还是想说,其实教师最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吧。对于理科而已,指导学生发现逻辑之美。对于化学,让学生认识到如此缤纷灿烂的世界,仅仅只是由元素周期表里面那100多号元素通过不同排列方式而组成的。我想这本身就是这个学科最吸引人的地方。“化学是最精确的科学,说几分钟就几分钟”。可以说理科是人类试图理解,掌控这个世界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学科教学延续知识,最终让人类理解,掌握这个世界,才是我们最终极的目的吧。


最后修改于 2013-06-16